玉米究竟播多深***合適
編輯:2022-12-05 17:06:47
生產上,每年都有因播種機下種深度調試不當,導致播后發生玉米缺苗斷壟現象,那么,如何確定適宜播深、播深如何影響出苗及如何影響產量?本文通過整理杜邦先鋒的兩篇農藝文章,就上述問題簡要討論:
播深對玉米出苗的影響
玉米播種時,覆土深度以4-5厘米為宜,相當于食指指尖到第二關節的位置。
確定播深需考慮:
種-土充分接觸:種子萌發前,需要吸收約自身重量30%的水分,種層墑情穩定,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則利于吸脹和萌發;
促進次生根生成:拱土后,次生根開始發育,***早生成的次生根距地表2厘米左右,不受播種深度影響(圖1)。一般情況下,次生根到種子之間的距離(胚軸長度),再加上2厘米就是播種深度。
圖1 玉米幼苗期植株形態
玉米一生所需的絕大部分水分和養分都通過次生根吸收獲得,同時,次生根發達,抗早期根倒能力和抗旱能力更強。通常,播深在4-5厘米之間時,次生根發育較好;播種過淺,會影響次生根生成。
入土淺,出苗更快?
一般認為,種子入土淺,出苗更快,但事實并非如此。先鋒農藝團隊選擇2厘米和5厘米兩個播深處理,以先鋒35F44為研究對象,比較出苗速度(圖2)。
圖2 先鋒播深試驗田(俄亥俄州)
結果表明:播種更深的小區更早出苗,播深5厘米的小區整體已進入V1期;播深2厘米的小區才剛進入VE期。
黏土易板結,宜淺播?
關于玉米播種,另一個觀點是:土壤偏粘滯、易板結,則播種深度宜淺些,利于拱土萌發。但試驗表明:即使是黏土地,播后出現板結,播深5厘米時,出苗仍快于播深2厘米的小區,試驗結果并不支持黏性土宜淺播的觀點。
為什么不同播深會影響出苗速度?事實上,距離地表5厘米的土層,土壤水含量相對穩定,土壤能夠更好的包裹種子,利于種子萌發。
表層土溫度更高?
另一個易誤導生產者的觀點是:接近地表,地溫更高,更利于種子萌發。事實并不如此,2001年的先鋒試驗發現:
春季,耕地表層的日均土溫,并不是越靠近土表,溫度越高;
4月中旬,各淺層土的日均溫均較低,各土層溫度基本一致;
4月15-18日,距地表5厘米深的土層,日均溫還略高一些。
只有2001年5月的第1周,距地表1厘米處溫度明顯高于5厘米處,這是由于連續1周的持續高溫天氣引起的,之后這一溫差基本消失。
事實上,早期光強較弱,陽光直射對土壤的升溫作用有限;另外,春季晝夜溫差大,雖然接近地表處白天升溫更快,但同時,夜晚降溫也更多;而土層較深處,一天內溫度變幅小,所以整體上看,日平均土溫并無差異。
另外,即使表層土溫較深層土略高一些,在拱土前,這一微弱的溫差優勢對萌發也并無顯著作用。
播深對***終的保苗率和產量的影響
前面探討了播深是如何影響種子出苗的,接下來,先鋒農藝團隊進一步驗證播深對保苗和玉米產量的影響。
研究目標:
播深對先鋒產品***終的保苗率和玉米產量的影響。
試驗方案:
試驗時間:2011-2012年。
試驗地點:希布倫、科特豪斯、查爾斯頓等10個試驗點。
試驗設計:裂區設計,3次重復,主區為播深處理(1.3厘米、3.8厘米、6.4厘米),裂區是品種處理(先鋒P0965 、先鋒P0891、先鋒35H42),機播密度5600株/畝。
播深對產量的影響:
2011年的試驗表明:3.8和6.4厘米的播深處理,平均產量分別比1.3厘米處理高13%和15%。
累計10個試驗點中:
有8個試驗點,播深6.4厘米時,平均產量大于1.3厘米的產量;
5個試驗點,播深在3.8和6.4厘米時,產量無差異;
1個試驗點,播深在3.8厘米時,產量大于播深6.4厘米時的產量;
圖3 播深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2012年的試驗發現:播深3.8和6.4厘米處理,平均產量較1.3厘米處理高40%(圖3)。
參試的10個試驗點中:
有9個試驗點,播深在3.8或6.4厘米時,產量大于播深1.3厘米時的產量;
有6個試驗點,3.8和6.4厘米播深處理產量無顯著差異。
播深對保苗率的影響:
2011年,3個播深處理,收獲時的畝株數分別是4480、5630、5600株(圖4)。由圖可見,低的保苗率和低產相伴發生。此外,播深1.3厘米時,低產還與弱株占比較高有關(3個處理的占比依次是:28%、5%和4%)。
圖4播深對保苗率的影響
2012年,3個處理收獲時的畝株數分別是3210、5270、5090株(圖4)。結果仍證明,低產與弱株較多有關,3個處理的弱株占比分別是:31%、6%和3%。
聯系我們
? ? ? ?如果我們敢想,勇于接受新觀念,樂于同我們的土壤合作而不是濫用它,我們將會看到保護性農業是引導我們走向前所未見的高產農業的有效途徑。這不僅是為了戰爭時期,更是為了戰后的和平年代?(Hugh?Hammond Bennett,?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