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理所在根際沉積物相關微生物群對土壤有機碳的貢獻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編輯:2022-12-05 17:06:47
根際沉積在土壤碳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土壤中根際沉積-碳轉移和保存過程主要受微生物調控。然而,根沉積-C與土壤有機碳之間的聯系仍然是陸地碳循環中***不為人所知的部分之一,尤其對于植物發育過程中根沉積-C如何被隔離到土壤有機碳中的潛在機制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黑土有機碳與保護性耕作團隊采用脈沖標記法結合13C磷脂脂肪酸(PLFA)和13C核磁共振(NMR)技術,在東北黑土的大田條件下追蹤了玉米根系活躍期的營養期和籽粒形成的生殖期中光合產物C是如何通過微生物過程被隔離到土壤中。
結果表明,腐生******在營養期對標記C的摻入起重要作用,而放線菌在生殖期占優勢。此外,固定在微生物生物量C(13C-MBC)中的標記C對固定在土壤有機C(13C-SOC)中的總標記C的貢獻從營養期的5%增加到生殖期的25%,盡管在兩個生長階段13C-MBC的量幾乎相同。營養期和生殖期土壤C化學組成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芳基C和O-烷基C中,營養期的芳基C比例較高,生殖期的O-烷基碳比例較高。此外,腐生******和放線菌與各個玉米生長階段SOC中較高比例的芳基C和O-烷基C有關。研究結果強調了土壤微生物在玉米生長過程中對根際碳沉積的連續處理和螯合中的重要作用。
進一步的研究應更多地關注不同作物品種和田間條件下管理實踐中SOC形成所涉及的微生物過程,以闡明根際沉積對固碳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性。
該成果以“Contribution of rhizodeposit associated microbial groups to SOC varies with maize growth stages ”為題發表在土壤學1區top期刊Geoderma上。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張士秀副研究員為論文******作者,梁愛珍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42077046和U20A2083)、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編號2021228)、吉林省科學技術發展計劃項目(編號20190201116JC)的支持,以及吉林省中青年領軍人才創新團隊計劃(20200301022RQ)等項目的支持。
聯系我們
? ? ? ?如果我們敢想,勇于接受新觀念,樂于同我們的土壤合作而不是濫用它,我們將會看到保護性農業是引導我們走向前所未見的高產農業的有效途徑。這不僅是為了戰爭時期,更是為了戰后的和平年代?(Hugh?Hammond Bennett,?1943)